一鍵按下,
事無巨細,
無所不包,
15分鐘“紅馬甲”抵達現場解決問題!
這是龍湖區長者呼援惠老工程6年來探索出來的“互聯網+公益志愿”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得到廣大市民尤其是老年人的歡迎。
城市養老是社會治理視角下不可或缺的一環。如何應對社會的老齡化趨勢?龍湖區轉變社會治理理念,積極培育和引進社會組織參與養老服務,不斷推動社區養老服務市場化、信息化、系統化、專業化。
主動關懷解困惑 耐心調解化積怨
“陳伯,您好!我是呼援通的,打電話來問候您?!痹缟?時,龍湖區長者呼援服務平臺坐席廳內,坐席人員小陳正與家住丹霞莊的陳伯進行每月一次的主動關愛電話。正是這樣看似簡單的一通電話,可以及時關注和回應高齡老人居家生活的風險、困難和需求,特別對一些空巢、孤寡的獨居老人,能大大減少意外風險。
前不久,坐席人員正是在主動關愛電話中了解到,85歲的李伯和老伴郭姆他們的小兒子企圖把李伯名下一套房產據為己有,經常借酒勁上門向老人索取。原來,兩位耄耋老人早年因工作忙對小兒子疏于管教,走上犯罪道路的小兒子出獄后生活困頓,還讓李伯為其背上10多萬元的債務。呼援通志愿者將李伯、郭姆以及其小兒子夫妻倆邀請到平臺,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調解。經過志愿者長達6小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耐心溝通,雙方最終接受了調解方案。親人之間握手言和,也緩解了父子間長期積累的矛盾。
互聯網技術支撐 搭平臺緊急救助
長者呼援服務惠老工程是龍湖區委區政府為應對老齡化社會發展的趨勢,于2013年創新的智慧養老模式。該工程以“互聯網+”打造長者呼援服務平臺,依托青年志愿者隊伍,解決老人在突發疾病、突遭意外時,講不出、說不清、道不明的障礙,以便能夠得到及時救助。
年過八旬的陳姆向“呼援通”緊急求助,說自己流了一大灘血。平臺坐席人員馬上啟動應急預案,一邊在電話里安撫老人情緒,一邊聯系龍湖區人民醫院出車,安排志愿者與醫護人員同時趕往陳姆家中,終于及時將陳姆送院救治。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在龍湖區,一提起“呼援通”,老人們無不豎起大拇指,獨居老人遇到任何生活難題,只需按下緊急呼援電話,志愿者15分鐘內即可到達。
平臺還啟動“相伴鰥寡獨居人技融合安護保障”公益項目,為農村低保鰥寡老人安裝自動報警裝置,在技術上實現全天候不間斷、瞬時可感知可聯動的遠程監護,讓鰥寡獨居長者突發急病、急事、火災和盜情等,可以由終端設備自動向“呼援通”報警。這也是繼上海之后,全國第二個、廣東省內首個開展此項惠老公益安護保障行動的地區!項目實施以來,已有10宗火災被及時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緊急送院挽救生命5宗。
在此基礎上,“呼援通”還聯合醫院和相關單位,每年在龍湖區78個涉農社區巡回開展公益助老行動,先后上門為8000多名高齡老人檢查身體和拍攝家庭幸福照。
青年志愿“三不怕” 為老服務全天候
目前,呼援通平臺有工作人員23名,平均年齡25歲,此外還組建一支200多人、具有專長的社會性青年義工隊伍,擔負龍湖區1.3萬多名75周歲以上老人和金平區篩選的333名低保鰥寡獨居老人的緊急呼援、生活幫助和精神慰藉等。多年來,這群年輕的志愿者發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三不怕”精神,不斷拓展公益志愿服務內容,延伸服務鏈條,為長者們提供多達18類170項公益服務。
呼援通負責人洪少毅介紹,這批志愿者們幾乎都是出生于改革開放之后的物質豐富年代,要激發他們在工作之余的公益路上穩步前行,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近年來,呼援通著力突出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思想引領作用,通過“思想關”“信仰關”“打磨關”“方法關”“考驗關”五大關,從責任擔當、執行力提升、黨性考驗等方面引導青年志愿者行穩致遠。
成立6年來,呼援通的志愿者們一年365天不停歇,事無巨細,隨叫隨到:從緊急呼援、救助危難、健康監測,到陪伴聊天、上門理發、水電維修、買菜買藥……這一全天候、全方位、普惠型的遠程智慧養老模式,正成為創新社會治理的閃亮民生品牌。
記者手記
社區養老呼喚長效機制
搭建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建立老年人信息數據庫并不難,難得是日復一日、時時刻刻為老人們提供點點滴滴的服務!一呼即通、一叫就到,事無巨細、無所不包的志愿者團隊必須點贊。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社區養老服務關系民生、連著民心。作為多元管理中的一員,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的重要補充力量。龍湖區長者呼援惠老服務平臺以黨建帶團建,帶動更多青年志愿者勇于擔當、奮發有為,奔著社會痛點、堵點去,全身心加入到為長者服務的行列中來。正是有了這班年輕人的默默付出,呼援通自啟動以來收獲廣泛好評。
然而,社區養老服務僅靠公益志愿者的滿腔熱情絕非長久之計?;蛟S,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借助更多社會資源參與其中,更好實現社會善治的功能,才能形成社區養老持續有效的常態化機制。
來源:汕頭日報
編輯:笑云 鑾花